將中藥和米谷同煮為粥,成為藥粥。運用藥粥來預防和治療疾病的方法即藥粥療法。
應用藥粥療法治療疾病,在我國有數千年的的歷史。如1973年在長沙馬王堆漢墓出土的醫(yī)學文獻中,就載有青粱米粥治療蛇咬傷,用加熱的石塊米汁內服治療肛門癢痛等藥粥方。漢代張仲景在《傷寒雜病論》中有許多粥藥同用或藥后食粥的論述,如服“桂枝湯”時必須飲粥以助藥力。至清代,藥粥療法更為醫(yī)家所重視,如曹庭棟的《老老言》中就介紹有100種藥粥。光緒年間黃云鶴所著的《粥譜》一書中共栽藥粥方200余首。清末的名醫(yī)張錫純,積數十年的經驗,以“山藥粥”為基本方,根據病情創(chuàng)制了“珠玉二寶粥”、“三寶粥”、“薯預半夏粥”、“薯蕷雞子黃粥”等?梢娢覈乃幹喁煼ㄔ催h流長,深為歷代醫(yī)家所重視,并深受民眾的歡迎。藥粥療法用于心悸,效果頗佳。
制作采用一般的制法,將藥物搗碎或研末,有時需要再加入一些佐料如蔥、姜、冰糖等,再加入適量梗米熬成粥即成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