在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工作中,有逆行而上、馳援一線的“抗疫英雄”;有風餐露宿、值守卡口的“防疫站點守門人”;有敢于“虎口拔牙”、直面病毒的“咽拭子采集先鋒”;有不懼風險、堪稱“病毒獵手”的“核酸檢測人”……然而在這場轟轟烈烈的全民戰(zhàn)役中,還有一群人,他們一直默默戰(zhàn)斗在特殊的圍墻內(nèi),用愛與擔當、累和堅守筑起了集中隔離觀察人員的堅固防線,他們就是我市集中隔離點堅守的醫(yī)務人員。
![](/manage/kindeditor/attached/image/20210124/20210124164854785478.jpg)
為有效防控疫情輸入,我市先后設置了多個集中隔離點,截止目前,我院已外派22名醫(yī)務人員駐守3處隔離點,保障隔離人員的醫(yī)療安全和生活起居。這是他們所有隔離點人員的日常工作:送飯、消毒、打掃衛(wèi)生……到處都是他們“全副武裝”的身影。
![](/manage/kindeditor/attached/image/20210124/20210124164881648164.jpg)
“作為一名共產(chǎn)黨員,疫情面前決不退縮,必須沖鋒在前,這是我的職責!边@是一名有著多年黨齡老黨員的承諾。市中醫(yī)院龍海軍同志用最樸素的語言、最樸實的行動在我市某隔離點已堅守了28天。面對組織規(guī)定的輪休,他主動提出繼續(xù)堅守,與隔離點的同志們并肩作戰(zhàn)。
![](/manage/kindeditor/attached/image/20210124/20210124164916571657.jpg)
“不要拍了,不要拍了……”正在吃飯的XX捂著飯不好意思的說道,當時是下午3:48分,他們才開始吃午飯:第一口包子剛進口,又有隔離人員被送來,他們立即安排房間、登記、消毒,安頓好后,終于可以吃第二口包子了……這時又有電話打來,需要送去拍CT……,這是他們的常態(tài),日常工作的真實寫照。
![](/manage/kindeditor/attached/image/20210124/20210124165070737073.jpg)
此隔離點接收的大多都是到過石家莊兒童醫(yī)院的人員,多數(shù)以兒童居多,最小的才11個月。為了照顧好孩子們的飲食起居,市中醫(yī)院醫(yī)務人員都詳細記錄了每位入住人員的特殊需求,像“易便秘、需多吃粗糧;不吃香菜、盡量少油;某某米粉一袋;紙尿褲……”這種小貼士比比皆是。每天不論多晚,對講機和電話那頭兒都能接通工作人員,24小時隨時在崗在位。此時,隔離點的工作人員成為了她們最信賴、最依靠的“家人”。
![](/manage/kindeditor/attached/image/20210124/20210124165076127612.jpg)
記得這個隔離點剛投入使用的第一天就陸陸續(xù)續(xù)入住了一百多人。12名醫(yī)務人員從中午一直忙到深夜,再從深夜忙到天亮。安排房間、消殺、登記……那一夜她們?nèi)紡匾刮疵撸跊]有電梯的情況下,穿著密不透風的防護服穿梭于1樓和8樓之間,每一趟下來都是汗流浹背。長時間的工作,護目鏡早已被水珠模糊,雙手在醫(yī)用手套里捂的發(fā)白,衣衫也不知道已被汗水濕透幾次……人員多,任務重,光每此送飯都需要2個多小時,更別說測量體溫、消毒等其他更繁瑣的事情了,這樣計算下來,她們幾乎沒有休息的時間,但她們都不曾有半句怨言,盡心盡力的做好每一個細節(jié),不分晝夜地用行動為我們的健康筑起一道溫暖的“安全墻”。
“記得剛到隔離點的第一天,當時的室外氣溫是零下9度,由于還沒暖氣和空調(diào),我們安頓好隔離人員后,在大廳守著小太陽坐了一晚上,早上我們發(fā)現(xiàn)旁邊放著的消毒水都結冰了……”隔離點護士靦腆的笑著說道,這是她們第二次到隔離點工作了,早已習慣了每天的忙碌和艱辛。除了要照顧被隔離人員日常的生活起居外,還負責對患有基礎病人員的常規(guī)測體,叮囑他們按時吃藥,儼然成了他們的“保姆+家庭醫(yī)生”。
以椅當床、席地而休……這些場景已經(jīng)成了他們這些最美堅守者的常態(tài)。核對信息到深夜、處理突發(fā)事件到凌晨、安撫隔離人員到破曉……“太累了,稍稍瞇一會吧,就一會兒,眼睛已經(jīng)睜不動了”相信在片刻的休息中,她們也會做一個美美的夢。
![](/manage/kindeditor/attached/image/20210124/20210124165148574857.jpg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