【術前】
雙手麻木憋脹,雙下肢無力;
【術后第一天】
雙手明顯靈活,憋脹感緩解;
【術后第三天】
在助行器輔助下可行走;
【術后第七天】
順利出院……
近日,市中醫(yī)院通過中西醫(yī)結合療法,再次成功救治一例嚴重脊髓型頸椎病患者,患者及家屬對治療效果非常滿意。
今天跟大家一起分享這例中西醫(yī)結合治療的典型病例。
患者情況
患者張某某,男性,66歲,5年前無明顯誘因出現(xiàn)頸背部酸困不適,后伴有雙手間斷性麻木,癥狀反反復復,初期口服藥物效果尚可,后期效果較差,癥狀也越來越嚴重,雙手麻木、雙下肢無力癥狀加重,導致行走困難,遂到市中醫(yī)院就診。
入院查體
接診后,骨傷二科主任孟長江查體發(fā)現(xiàn),張某某雙上肢肌力3級,雙下肢肌力4級,雙手腫脹,動作笨拙,完成寫字、系扣子、拿筷子等日常動作困難,雙下肢無力,行走不穩(wěn),踩棉感明顯。分離試驗(+),壓頂試驗(+),臂叢神經(jīng)牽拉試驗(+),雙側Hoffmann征(+)。頸椎核磁顯示:患者頸脊髓明顯受壓。
接診結果
根據(jù)查體情況和檢查結果,患者是典型的頸椎間盤突出和頸椎管狹窄引發(fā)的嚴重脊髓型頸椎病,需盡快手術治療。但患者及家屬擔憂手術風險,孟長江耐心與他們溝通,表示我院已成功進行多例頸椎手術,技術已經(jīng)比較成熟,最終患者決定接受手術治療。
手術治療
由于患者頸椎管狹窄,頸脊髓明顯受壓,脊髓避讓物理空間較小,任何頸椎過伸動作都可能導致癱瘓加重,加重手術風險,而手術麻醉插管和手術體位擺放都需要頸椎過伸,術中器械擠壓等情況也有可能損傷脊髓。骨傷二科和手術室聯(lián)合作戰(zhàn),反復商量手術方案,對術中細節(jié)做了詳細的規(guī)劃。孟長江和主治醫(yī)師暴俊義根據(jù)術前方案,憑借多年豐富經(jīng)驗,術中動作精、準、巧,經(jīng)過大家高效配合,順利完成“頸后路3-6單開門椎管擴大成形術”。
患者感謝
“謝謝孟主任和暴醫(yī)生,做完手術感覺好多了,雙手憋脹明顯減輕了,也不麻木了,雙手、雙腿有勁了,感覺走路都帶風了!背鲈簳r,患者拉著孟長江的手再三表示感謝;颊咝g后第一天患者雙手憋漲感緩解,第三天可下地活動,但雙手麻木感還未全退,后經(jīng)過中藥內服和外敷療法,癥狀明顯好轉,一周后順利出院。
什么是脊髓型頸椎?
頸椎間盤就好比頸椎之間的墊片,在緩沖震蕩和維持頸椎穩(wěn)定性方面,起著重要的作用。頸椎間盤呈圓盤狀,中間是髓核,周圍是纖維環(huán)包圍髓核。脊髓型頸椎病是指頸椎間盤退變,進而引起頸椎間盤突出、頸椎不穩(wěn)、椎間關節(jié)和韌帶發(fā)生一系列退行性改變(如骨質增生、韌帶肥厚或鈣化等),這些退變的結構可直接壓迫或刺激脊髓,或供應脊髓的血管,繼而導致脊髓功能障礙的疾病。脊髓型頸椎病是頸椎病中最為嚴重的一種類型,占全部頸椎病的 10%~15%,好發(fā)于 50 歲左右的中老年人,且以男性居多。
脊髓型頸椎病常見癥狀有哪些?
感覺障礙:多數(shù)患者首先出現(xiàn)一側或雙側上肢或下肢麻木、沉重感,有時感覺在胸部、腹部或雙下肢有如皮帶樣的捆綁感,稱為“束帶感”。
運動障礙:患者雙手無力、不靈活,寫字、系扣、拿筷子等精細動作難以完成,拿東西容易墜落。步態(tài)不穩(wěn)、行走困難,雙腳有踩棉感。上下樓梯時需要借助上肢扶著拉手才能登上臺階。嚴重時,雙下肢癱瘓,臥床不起,生活不能自理。
大、小便障礙:部分嚴重的患者可出現(xiàn)膀胱和直腸功能障礙。如排尿無力、尿頻、尿急、尿不盡、尿失禁或尿潴留等排尿障礙,大便秘結。
哪些人容易得脊髓型頸椎?
某些職業(yè):需要長時間保持低頭的姿勢,如辦公室人員、電腦操作員、文字工作者、教師、科研人員等,易加速頸椎間盤的退變和頸部軟組織的勞損。
睡眠體位不佳:如枕頭偏高會造成頸部肌肉、韌帶勞損,加速頸椎的退變。
不良生活習慣:如長時間低頭玩手機、躺在床上或沙發(fā)上看電視、看手機等,這些不良習慣使頸椎長時間處于彎曲狀態(tài),頸后肌肉和韌帶負荷過大,易引起頸椎勞損。
吸煙:煙草中的尼古丁會使小血管收縮變細,血液供應減少,可促進頸椎退行性變的過程加快。
哪些情況建議及時就醫(yī)?
出現(xiàn)上肢或下肢麻木、乏力,雙手精細活動障礙,或行走“踩棉花感”,四肢癱瘓,大小便失禁,則需及時就醫(yī)。